金牛网配资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雪山,张爱萍和彭雪枫在达古雪山的故事_长征_山顶_部队
红军最艰苦、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便是穿越雪山与草地。回忆起这段艰难的旅程,参与长征的老红军们,提及最多的便是爬雪山,尤其是夹金山和打鼓山。本文将讲述两位令人敬佩的红军英雄——彭雪枫和张爱萍,在翻越打鼓山时的动人故事。那时,他们分别是红三军团直属的四个团之一、红十三团的团长与政委。
如今,四川地图上已找不到打鼓山这个名字,因为它已经改名为“达古雪山”,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音译。达古雪山的海拔最高达4752米,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。打鼓山是中央红军穿越的最后一座雪山,翻越后便进入了芦花镇和毛尔盖,之后便开始了艰苦的草地行军。老红军们常说,打鼓山实际上翻越了三座山:上打鼓、中打鼓和下打鼓,其中以中打鼓山最高。如今的达古雪山已以达古冰川而闻名,但笔者未曾亲自前往,仍希望有熟悉的朋友能分享更多的经历。
在张爱萍写的一篇纪念彭雪枫的文章中,他详细回忆了翻越打鼓山的情形:“那次,我们越过了大鼓山(大鼓山分为三峰:上大鼓、中大鼓和下大鼓,以中大鼓山最高)。部队出发时天气晴朗,张雪枫走在前面,我则负责在后方收容掉队的战士。走了不久,天气突变,暴风雨骤然袭来,四周弥漫着浓雾,气温骤降,寒风刺骨,大家都冻得直打哆嗦。等我们终于爬到山顶时,狂风呼啸,冰雹像鸡蛋一样打下来,几乎将我们头上的斗笠砸穿。我艰难地爬上中打鼓山的山顶,看到雪枫同志依然在那里等我们。我忍不住问他,怎么不赶紧下去,山顶那么冷。他回答说,‘我要看看部队有没有掉队的。’接着,他又关切地问我:‘你生病了吗?脸色怎么这么紫,眼鼻都在流眼泪!’我笑着回答,‘你也差不多啊,大家都一个样。’我们一起看看周围,几乎所有战士都是这样的状态。”
展开剩余62%实际上,红十三团在翻越打鼓山时并不是登顶最陡峭的山峰,而是从海拔稍低一些的山垭口穿越过。但由于冻饿交加,再加上长征已经进行了九个月,体力消耗极大,翻越最后一座雪山的困难可想而知。张爱萍回忆说,他一共翻越了五座雪山:夹金山、梦笔山、亚克夏山、昌德山和达古山,但打鼓山的艰难却最让他印象深刻。事实上,他在达古山的经历并没有完全讲述,张胜在《从战争中走来:两代军人的对话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重要回忆。
多年后,张爱萍回忆起自己翻越四座雪山时的情景,他感到身体已无力支撑,甚至开始担心自己第二天是否能再站起来。尽管如此,他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困境,而是继续勇敢地挑起责任,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后,负责帮助掉队的战友,确保每一个战士都能安全度过雪山的考验。张胜的书中写道:“在最后一座雪山上,一些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,很多人背着冲锋枪,我舍不得丢掉,就自己挑了起来。彭雪枫在山顶等着我,他笑着说:‘你老兄终于上来了,挑这么多枪给谁用啊?’我顿时明白,是啊,部队一再减员,我居然还想留下这些武器。”这一幕,深深印刻在张爱萍的心中,成为他记忆中最为难忘的时刻。
张爱萍与彭雪枫,都是坚毅的战士,他们不仅在战斗中英勇无畏,平时也是相互关心、彼此扶持的好伙伴。两人都具有崇高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,值得所有人敬仰。对于张爱萍,我了解得更多一些,他是四川达县人。作为川东的老前辈,我深感敬佩。记得第一次读《红军长征记》时,我看到一位叫“艾平”的作者写了多篇长征故事,后来才知道“艾平”就是张爱萍。随着阅读他更多的事迹,我对这位英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敬意,也进一步认识到他在长征中的种种壮烈事迹。
张爱萍不仅是一位英勇的红军指挥官,他的坚韧与无私精神,深深影响了周围的每一位战士。而与彭雪枫的深厚友情,也使他们的长征之路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们共同克服艰难险阻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京海策略 江苏南京六合区:一朵茉莉开 满城清香来_民歌_何仿_文化
- 下一篇:没有了